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9期)

请收藏 浙大马院 2022-07-15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不应辜负了这个时代,必须以不辍之笔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为此,特设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栏目,分享本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以期鼓励理论界的交流和对话。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


作者:刘同舫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以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辩证融合为使命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将世界历史的现实转变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促使历史观的生成性变革与开放性发展同世界历史不断合理化的过程深入结合,彰显出其洞悉世界历史变化和把握未来世界历史走向的大历史观,体现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双重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领域中的基本问题、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突出问题及其关系结构的把握日益明晰,以创造性的实践回应了现实问题域的改变,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的问题导向落实到变革现实的实践进程中,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与创造性实践相融合的方法论。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以及共建国际治理体系的革命性实践,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意识自觉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序推进,是对传统建构性理论的突破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塑造了将人的解放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融为一体的哲学精神,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相融贯的时代价值。




《资本论》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辩证张力


作者:付文军

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9期

摘要: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支撑,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理论武器,展开了对古典哲学和古典经济学的辩证省察。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复杂关系为对象,马克思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赖以存身的经济基础,并在对资本逻辑的实质性批判中指认了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和抽象统治,继而确证了资本主义的颠倒状况和意识形态的虚幻面纱。同时,马克思还用阶级分析法阐释了作为资产阶级“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无产阶级革命“舆论基础”的意识形态,力图借此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点燃他们的革命热情。《资本论》所论述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兼具批判性和革命性的范畴,它在“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传统—现实—未来”之间凸显了强大的理论张力。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辩证张力对于展开21世纪的资本主义批判和探索共产主义道路意义重大。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资产阶级社会“解剖学”


作者:付文军

期刊:《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5期

摘要:遵循“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的原则,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分析和实质性批判。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形式的“微观透视”,马克思科学地展示了商品形式的奥义、货币形式的机理与资本运作的逻辑,并对这些经济细胞所蕴含着的复杂社会关系进行了细致刻画。同时,马克思还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宏观审视”而在理论上确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并揭示了“抽象统治”与“颠倒的世界”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状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呈现了资本主义的现象并深究其本质,还找到资本主义诸多弊病的肇生源并确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资本论》不仅是关于资产阶级社会的“解剖学”,还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学”。




《资本论》的批判向度及其张力——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复兴


作者:付文军

期刊:《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然而,这一指导性理论却一度遭遇了“寒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的缺失是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在历史批判、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中,马克思分别科学回应了人类“历史之谜”、动摇了资本主义的“理论根基”,并展开了对社会的“生理学”解剖。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张力和思想魅力得以呈显。面对“新时代”,回应“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和把握“新机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复兴“正当时”。我们既要善用“批判的武器”继续展开“理论批判”,又要利用“武器的批判”科学完成“现实解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秉承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方法,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论“技术之思”的三条路径——兼议马克思技术批判的超越性


作者:付文军

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

摘要:技术作为与人息息相关的“事件”而备受关注。在对技术范畴的考察中,有三条值得关注的解释路线。一是以实证思维对技术的工具论阐释,它秉承了“工具主义”的传统、以“价值中性”为旗号、以“实证经验”为方法,最终落入到了“技术决定论”的窠臼之中。二是以思辨抽象原则深掘技术的原罪,它着重以“后果”为参照,抹除技术与周遭环境、主体状况等的关联并对其进行理论抽象和思辨考察,继而深掘技术的“原罪”属性和对技术展开“浪漫主义”的抽象诠释。这两种阐释模式都只是对技术范畴的单向度阐释。三是马克思所开创的技术批判论,他直面技术这一“十九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本身,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叙事中科学地揭示了技术的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并确证了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后果。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人类社会的高度上阐发了技术的善用与自由王国的达至问题。作为一种深层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的技术批判论为现时代的正视、善用技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百年强国之路的价值命题:要义和走向》


作者:张彦、李家祥

期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强国之路彰显着鲜明的价值立场,集中关涉生存与发展两大价值命题。具体来看,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生存价值命题的核心要义表现为从“民族持存”到“总体安全”的动态变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价值命题的核心要义呈现了从“经济发展”到“共同富裕”的样态转换。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强国之路的两大价值命题处于深度融合的新样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生存与发展两大价值命题的新走向。




《基于运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构初探》


作者:代玉启、覃鑫渊

期刊:《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

摘要:回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演进史,在充分肯定其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更多仍是从内部的微观视角入手,在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宏观层面着力不够,表现出偏静态分析轻动态理解、偏理论阐释轻现实关怀、偏(内部)教育轻(外部)社会等缺憾。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运行的,而是与社会大系统、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由中心向外围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逻辑,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运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系统的交互运行以及社会运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三个维度展开,并呈现出具体而丰富的样态。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逻辑的直观剖析,从关联要素的拓展性、运行形态的协同性、运行方式的多样性和运行评价的科学性等方面协同着力,有助于建构更具解释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维并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马建青、钟尉今

期刊:《思想教育研究》 2021年第9期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一定影响。在应对此次重大疫情中,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思想引领、心理援助、行为引导这紧密相连的三方面为着力点,坚持舆论引导与宣传教育同向共进,坚持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全程贯穿,坚持正面示范与反面警示双面发力,竭力解决重大疫情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夺取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应有贡献,为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和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引领


作者:桑建泉、陈锡喜

期刊:《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摘要: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当代中国正是从价值叙事、价值批判、价值规范三个维度对全人类共同价值作出原创性理论阐发。在助力实践推进层面,通过拓深各国人民关于利益关系共生性、风险关系共担性和交往关系世界性的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起到凝聚时代共识的现实效用。而在推进演进完善层面,通过“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立场“、世界历史”共同价值视野“、自由人联合体”共同价值理想的明晰,全人类共同价值将进一步彰显其引领发展方向的未来性效应。




《关于新时代中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产业思想的研究》


作者:翟绪权

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9期。

摘要:习近平提出新时代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而在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际,对我国国有经济进行布局优化迫在眉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新时代中国国有经济布局在宏观层面的优化方向是社会化大生产部门、以制造业为首的实体经济领域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体系,在中观层面的目标产业是以国防科技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面向未来工程教育的人工智能伦理谱系


作者:潘恩荣、曹先瑞

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摘要:面向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工程教育,建立一种人工智能伦理谱系是必要的,以此阐明人工智能伦理与工程伦理、传统伦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提供支持。人工智能伦理谱系围绕着“人与机”关系展开,机器“质变”是划分人工智能伦理谱系层级的根本因素。当前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不同的参与人群催生了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人工智能伦理谱系对未来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发展“面向科技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体系”,探索“专业课+必修课”的新人工智能伦理课程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科技专家参与或主导编撰人工智能伦理教材,培育新型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观。




材料收集整理:黄先露

编辑:新闻中心 黄先露


//推荐阅读//

1.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8期)

2.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7期)

3.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6期)

4.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5期)

5.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4期)

6.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3期)

7.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2期)

8.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